舉國矚目的高雄罷韓案
方形編2020-07-01
2020年的罷韓案引起全臺關注,不單因其為第一起直轄市市長罷免案,更是由於他所刷新的多項紀錄。罷免制度實際上分為三階段且曾多次下修,而罷韓案高票通過原因除了韓國瑜自身行事風格引起民怨外,返鄉的北漂青年亦拉高了投票率,此次罷免的成功也再度引起人民對公民權的重視。
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於2020年6月6日施行投票及開票。最後結果以42.14%的整體投票率及高達93萬9090張的同意票宣布罷免通過,也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個直轄市市長罷免成功的案例。
實際上中華民國現行的罷免制度共分為三階段:
一、提議(達選舉人總數百分之一)
二、連署(達選舉人總數十分之一)
三、投票(同意大於不同意之票數,且同意票大於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
但自1980年《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制定公布,至今四十年來曾多次修訂。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通過門檻。
根據2016年修訂前規定,投票人數須達總選舉人數一半且同意亦須超過不同意票數的二分之一。此標準看似不嚴苛,事實上卻有利於被罷免者採用「消極投票」策略;且罷免案並非與其他選舉共同辦理,使民眾投票意願降低;再加上過往憲法對「罷免不得宣傳」之規定(已於2016年廢除),此三重因素導致改制前的罷免案甚至這次的罷韓案投票率都未達到50%。
深究此次高票罷韓成功原因 , 發起罷韓運動的民間團體「WeCare高雄提出以下幾點:一、韓國瑜當選市長後不到一年便將重心轉至2020的總統大選。二、爭議性的用詞使他捲入各種風波。三、對選民的諾言不斷跳票,於各縣市首長滿意度中數次敬陪末座。
韓國瑜罷免前呼籲支持者不投票、只監票,但綠營將其視為「蓋牌策略」,易使欲罷免者因害怕立場遭察覺而卻步,進而導致投票率降低。不過這次高達四成的投票率歸因於大批為了罷韓返鄉的北漂年輕人,甚至造成6/6前夕的國道塞車以及鐵路加開情形。這次大規模的北漂現象也被視為年輕人積極展現公民權利的實例。
事實上韓國瑜早在1994年擔任立委時,因支持核四建造而被人民推上罷免台,雖最終罷免失敗,仍創下我國第一次對於立委的罷免投票。加上高雄市長罷免案,他已成為了唯一有過兩次罷免經歷的政治人物。如今隨著此次事件落幕,韓國瑜不僅為首位被罷免的直轄市市長,同時也創下罷免同意票大於市長當選票的新紀錄。
罷免案通過後,韓國瑜已於6月12日卸職。在罷韓案展露頭角之「罷韓四君子」陳冠榮、尹立、李佾潔與張博洋往後的政治路途則被外界一片看好。而罷韓運動最成功的部分即為喚起人民對於公民權之行使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