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 國際非二元性別日
方形編2021-09-26
每年的7月14日為國際非二元性別日(International Non-Binary People’s Day),相比其他LGBT+紀念節日,其設立時間相對來說較晚,於2012年才正式確立。而之所以選在此日,立意為國際婦女節(3/8)及國際男人節(11/9)的中間節日,希望以此展現性別的多元可能。
何為非二元性別?
非二元性別群體的性別認同不是一般的男或女,它並非特定的某一性別表現,每個個體都擁有自我認為的男女混合比例,隨著時間也可能改變兩者間的佔比。此外更有部分人會否認所有的性別身份,認為自己不被定義,不屬於任何類別中。
因此非二元性別包含許多模樣,包含流體性別(認為自己的性別不固定,於兩性間流動)、無性別(自認不屬於任一性別)、混合性別(兩種性別的混合,有不同比例)等,是非常多元的性別光譜。
非二元單詞
一般民眾常見的無非是L(Lesbian)G(Gay)B(Bisexual)T(Transgender),近年隨著相關意識提升,另外增加了Q(Queer或Question)以及I(Intersex)。
非二元性別群體即是酷兒(Queer)中的代表,他們不認同自己屬於單純的男性或女性,而以中性的「單數they」自稱。此單字雖是舊語法且和現在主流用法不同,但在現今性別多元、中立的浪潮下,逐漸受到歡迎。
此外,2019年《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新收錄了兩個中性詞「他 zir/hir」,不僅打破了原本僅有的二元 he/she,也期望藉此減少因「泛指he」或「泛指she」所產生的性別歧視。
至於證件、個人資料等的性別欄位中,儘管性平相關團體呼籲不應該只有男女兩項,然而大多數國家還是否認非二元的性別,僅少數國家(如美國)允許使用X表示。此處的X代表的是未知、不被定義,希望以此主張自己的性別認同,並推動以Mx取代傳統的Mrs、Mr等特定性別用詞。
各國非二元代表人士
台灣
我國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雖然出生為男性,但睪固酮素較低的她卻覺得自己有些不一樣,所幸青春期時於網路上認識到非二元性別的人,了解自己並非異常,而後她開始服用雌性激素,並將原本的名字唐宗漢改為較為中性的唐鳳。唐鳳表示希望以「她」作為自己的代名詞,且在人事資料表上的性別欄位填入了「無」,成為台灣首位非二元性別的政府官員。
日本
日本知名歌手宇多田光於社交媒體承認自己的非二元性別身份。經歷過離婚的他曾表示非常厭煩被問及是小姐或妻子,不知為何要以婚姻狀態去辨別他這個人,渴望有中性詞彙提供各種身份的人們,鼓勵大眾廣泛使用「Mx」。
英國
英國Bangor的年輕新市長Owen J. Hurcum,在求學期間即公開了自己是非二元性別者,也是全球第一位表示此性別認同的市長。兒時居住於倫敦的Owen,即使認為自己的性向和他人不同,仍因環境的壓力而不敢說出口,直到18歲時來到Bangor,遇到LGBT+群體才找到歸屬感。如今,他期望推動更多政策保障和他一樣的民眾,這無疑是人們邁向性別平權的一大象徵。
除了7/14當天,更有人將整週作為非二元意識週,是屬於那些多元性別的一個星期。唐鳳在接受《LEZS》雜誌專訪時說道:「與眾不同是常態,與眾相同是錯覺」性別不應只是傳統的男和女,每個人都能擁有不同的性別認同且都值得被尊重。
TMI
隨著臺灣對於LGBT+群體的日益重視,許多團體或組織在性別欄都會特別備註「生理男/女」,然而此一以身體性徵或賀爾蒙等判斷的方式其實並不夠準確,有時會造成難以判斷的情形,因此「出生指定性別(AGAB)」(出生時由醫生斷定其性別)會是更佳的選擇。